全年温差最大的白露节气来了!中医专家提醒:秋季养生请注意这些细节
作者:drake | 分类:热点资讯 | 浏览:101 | 日期:2022年09月08日9月7日23点32分,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——白露来了。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,标志着深秋已来,是全年昼夜温差最大、气温变化最快的时节。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云:水土湿气凝而为露,秋属金,金色白,白者露之色,而气始寒也。
白露时节,阳消阴长,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,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,故称之为白露。
白露养生原则
“白露秋风夜,一夜凉一夜”。白露是暑湿与秋燥的交换之际,真正的秋凉就要开始了。人体的阳气也在进一步收敛,收藏。白露时节,天晴少雨、气候干燥、昼热夜寒,容易伤阴,即损伤人体的津液,容易出现鼻子敏感(或流鼻血,或干痒而打喷嚏)、皮肤干燥粗糙、眼干痒、口鼻咽干、干咳少痰、大便干燥等“秋燥”症状。
因此,白露养生要顺应天时地利做好以下四点:
勿露体肤,早晚添衣
俗语云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,白露节气后,早晚温差较大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。白露过后不能再像夏天一样赤膊露身了,应穿上宽紧适度的秋装,不露肩、不露背、不露脐、不露腿,面料以纯丝、纯棉或混纺为好,防凉又止燥。晚上睡觉应撤去凉席,盖上被子,注意腹部保暖。
适当秋冻,不生杂病
“春捂秋冻”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。当然,秋冻并非人人皆宜,要根据个人体质,适当秋冻。老人、小孩、慢性病患者等免疫力低的人群,要注意不要“秋冻”过度而导致生病。
秋粥宜人,滋阴润燥
白露是典型的秋季节气,气候特点就是“燥”。燥邪伤人,容易耗人津液,而出现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及大便秘结、皮肤干裂等症状,甚至引起燥咳。
俗语说“秋粥宜人”,这个时节多吃点温热的、有补养作用的粥食,既能治秋凉,又能防秋燥,对健康大有裨益。如银耳粥、莲米粥、芝麻粥、红枣粥、红薯粥、玉米粥等,都是很不错的“白露粥”。
大笑宣肺,防止秋悲
秋主悲,秋天是容易悲伤的季节。悲伤也最容易伤肺。笑可以胜悲,笑更是有助于宣发肺气,想秋天养肺,最省钱的方子就是多笑。大笑能使肺扩张,人在笑中还会不自觉地进行深呼吸,清理呼吸道,使呼吸更通畅。另外,人在开怀大笑时,可使更多的氧气进入身体,随着流畅的血液行遍全身,让身体的每个细胞都能获得充足的氧气。
用这4种果干熬粥煲汤,防秋燥补气血
秋季空气干燥,多吃这4种果干,可以让身体皮肤不再干燥,更可以补益气血。
桑葚干
桑葚干是目前水果及其制品中含天然铁最丰富的,每100克含铁42.5毫克,无愧于水果中“补血果”的称号。中医学认为,桑葚干能够补益肝肾,滋阴养血,对乌发有特效,还能改善睡眠,提高人体免疫力,延缓衰老,美容养颜,降低血脂。
桑葚枸杞粥
● 材料:枸杞子5克,桑葚5克,红枣5个,粳米100克。
● 做法:将枸杞子,桑葚,红枣洗净,与粳米一起放入锅中煮,熟后用糖调味即可。
● 功效:补肝肾,健脾胃,消除眼部疲劳,增强体质。
葡萄干
将葡萄晒制成干后,每100克含铁量在9.1毫克。而且葡萄在晒制过程中,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葡萄的营养。适用于轻度贫血患者,脸色苍白、面颊缺少红色,看起来无精打采,怕冷,常年手脚冰凉的人。
葡萄干山药莲子粥
● 材料:粳米60克,葡萄干30克,山药、莲子各15克。
● 做法:生山药洗净后切成薄片,莲子浸泡至软去心,葡萄干洗净,同放入锅内,待用。将粳米用净水重复淘洗干净,放入锅中,加水适量。将锅置大火上烧沸,再用小火熬煮至熟,加适量白糖或蜂蜜调味即可。
● 功效:此粥具有补气益血、强心安神、延年益寿之效。
● 适用人群:适用于神经虚弱、委顿、气贫血弱、夜寐多梦、失踪眠、忘掉、口渴、疲倦无力等病症的人群。
桂圆肉干
桂圆肉中每100克含铁量大约是3.9毫克,在水果中也是含铁量相当丰富的。食用桂圆能改善心血管循环、安定精神状况、舒解压力和紧张的作用。
桂圆红枣鸡蛋汤
● 材料:生姜1两,红枣3-5粒,桂圆2-3粒,鸡蛋1-2个,红糖适量。
● 做法:把生姜切丝干炒香后加一碗水,红枣桂圆同时放入煮开,待红枣煮烂后放入2个荷包蛋煮熟,起锅时放入适量红糖。
● 功效:补气、活血、养颜、促进血液循环。此早餐坚持吃,可改善肤色,输通气血,使面部白里透红。
黑枣干
枣里最为推崇的是黑枣和蜜枣,它们每100克含铁量在3.7 ~3.9毫克之间,也算是补血食物中的佳品。多用于补血和作为调理药物,对贫血、血小板减少、肝炎、乏力、失眠都有一定疗效。但吃的时候别一次吃得太多了,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副作用的。
黑枣炖鸡
● 材料:土鸡腿1只,排骨1/2斤,黑枣20个,水6杯,盐2小匙,米酒1杯。
● 做法:将土鸡腿洗净切块,排骨洗净用热水汆烫捞起,再用清水洗净备用,黑枣亦洗净沥干备用。将所有材料与调味料同时放入碗中,用保鲜膜封口,再放入电锅中蒸(外锅放入2杯水),蒸熟即可食用。
吉林日报社出品
策划:姜忠孝
作者:庄庄
编辑:马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