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顶

「丰收季」老于的完美玉米

作者:drake | 分类:热点资讯 | 浏览:82 | 日期:2022年09月13日

央广网北京9月13日消息(记者王海樵)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《新闻和报纸摘要》报道,白露过秋分,农事忙纷纷。眼下,全国各地秋粮陆续进入收获期。占全年粮食产量3/4、面积超13亿亩的秋粮,是我国全年粮食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。从东北平原到烟雨江南,玉米金黄,高粱红艳,水稻飘香,农民们知天而作,等待秋粮归仓。中国之声特别策划《丰收季》,13日推出《老于的完美玉米》。

9月7日,白露,黑龙江哈尔滨。早上5点,东方红村于家学房屯的于广已经在鲜食玉米种植基地里忙活半天了。

「丰收季」老于的完美玉米

高过头顶的玉米一眼望不到边,于广剥开玉米深绿色的叶子,大拇指的指甲揿进嫩黄色的玉米粒,乳白色的浆汁瞬间滋出。

于广:叶稍微由绿色变成黑绿色,这个玉米就好了,然后扒开之后看这个粒,正常情况下用手一推,如果啪一下崩得非常远,证明偏嫩,刚出浆证明加工正好。

记者:不出浆就是老了?

于广:对,不出浆就老了。这个浆你看,冒出来了,这个正好。

于广被身边人叫做“老于”,其实他今年不过46岁。“老于”的“老”是“老到”的“老”,种鲜食玉米,他有自己的一套秘诀。

于广:咱们做这个玉米首先要甜、鲜、香、糯,这四个特点。

记者:老一点的话真能吃出来吗?

于广:太能吃出来了。你要是老一回,下回不会买的。像我们采收时期,早、中、晚一天有时候下地三次,就怕看不太准。

收割机进场,前后5分钟,两吨玉米就装满了一辆翻斗车。嫩玉米不过夜,掰下来就得抓紧包装、销售。加工厂在50公里外,于广按惯例坐上副驾驶,跟车。

于广:一般5个小时之内加工。

记者:那如果超过5个小时会怎么样呢?

于广:多少会影响它的品质,时间越长越不好,口感越下降,甜度下降。

站在生产车间里,于广的眼睛就没离开过玉米。玉米粒不饱满的,颜色有点发暗的,都会被他毫不留情地从生产线上捏下来。

晚上9点多,最后一根玉米棒装箱。

于广:实际干这个行业我现在也挺有劲儿,别人吃完能感觉说这玉米太好了,我头一次吃到这么好吃的玉米,那感觉不一样。那种心情又挣着钱,又开着心,是不是挺好?

挣钱,开心,于广坦然面对着现实和理想。他的玉米有2000亩,分批种下,分批收获,前后要忙活一个半月。

这里是黑龙江哈尔滨,黑土地静静等待着农人。于广不需要早起的闹钟,明天早上,还是5点。

发表评论

取消
微信二维码
支付宝二维码